close


台灣需要格瓦拉  2005年10月08日








  今年10月9日是切格瓦拉逝世38周年紀念日,過去一年有不少關於這位死於玻利維亞的阿根廷籍悲劇英雄的作品。今年初電影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在台灣上映,4月大陸作家出版社推出由師永剛和詹涓編著的《切格瓦拉畫傳》簡體字版,半個月售出5萬冊,7月台灣聯經發行該書繁體字版,1個月內銷售衝破8千本。試舉兩例說明何以格瓦拉的所作所為,至今還有值得台灣學習的。


  其一是他悲天憫人的情懷。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主題曲《河的那一邊》之所以會在今年奧斯卡影展獲獎,因為「河的那一邊」住著很多痲瘋病患,但格瓦拉卻不顧自己的氣喘宿疾,從河的這一邊游泳到「河的那一邊」。


  近一個世紀以來台灣新莊的某山丘之所以無人聞問、宛如禁域,因為那裡曾居住著1千多名但目前僅3百多名仍存活的痲瘋病患。最近因台北縣捷運計劃在那兒建一個迴車處,才再度受到媒體關切。但坐在特製輪椅上的70多歲老病患,對政府強制拆除他們一輩子賴以維生的家園,卻毫無招架之力。園外的台灣本土政權雖早已取代了日本和國民黨政權,但園內台籍痲瘋病患仍宣稱只認同「痲瘋共和國」,只想安心終老葬在他們專屬的靈骨塔裡,如今連這卑微的願望也無法實現了。


  其二是他追求社會正義的執著。當摩托車之旅經過秘魯時,格瓦拉對印加文明的發源地庫斯科有如下描述:「當西班牙軍隊掠奪這個戰敗城市時,他們把怒火發洩到印加神殿上,這一方面是要滿足他們對黃金的貪婪,也要滿足他們一種虐待狂的樂趣,就是要把一個憂傷民族的快樂……的象徵,轉換成一個快樂民族的憂傷偶像。」其實直到今日,西方國家對拉美的壓迫仍存在,只是手法更精緻。


  上月在墨西哥舉行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學家協會第九屆大會,該協會主席說,「西方國家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進行的新自由主義試驗,加劇了這個地區的依賴、不平等和資本化的混亂……美洲從來沒表現出今天這樣的脆弱性……在拉美地區有9600萬人生活在貧困狀態。」「自實施新自由主義政策,我們愈來愈受剝削,被排斥在發展之外。」


  至於台灣,情況也好不到哪去。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,受僱者勞動報酬最高的前1/5與最低的後1/5,兩組間的差距10餘年來一直呈現擴大趨勢。1994年為7.1倍,至2003年攀升為11.67倍,換算成家戶可支配所得的差距倍數,也高達6.07倍,明顯高於過去4至5倍之間的水準。



社會正義幾蕩然




  另根據一項跨國企業薪酬趨勢調查報告,在受調查的14個亞太國家中,台灣的勞務薪資成長率僅0.08%,是14個國家中的最後一名,顯然國內勞工的所得近年來處於停頓狀態,幾無增加。但財政部長林全卻發現全台前40大所得者有8人一毛稅都沒繳,導致不論長期、短期,台灣的金融痛苦指數都是亞洲10國裡最高。更可怕的是連被視為正義最後防線的司法檢警部門也已崩塌:有冒名入獄的,有營私買官的,有設局詐騙投資人的,有買賣奴工的,其手段之卑劣、情節之離奇,簡直匪夷所思。


  誠如南方朔在《切格瓦拉畫傳》一書的序言所謂,「在這個世界復歸野蠻,大國任意凌辱弱國,而且可以炮製假證據肆意侵略的時代,難道像格瓦拉這樣的人不應該更多一些嗎?」台灣更是如此,因為連政府都不遺餘力地欺壓百姓!




向駿
作者為文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,美國克萊蒙大學政治學博士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e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